2015年中國海綿
鈦產量,全年實現海綿鈦產量8.04萬噸,同比下降2.3%,這也是自1981年以來,中國海綿鈦產量首次負增長,意味著中國海綿鈦產量已經到達峰值。在鈦合金產能方面,要在近幾年淘汰落后產能9000多噸的基礎上,再壓減海綿鈦產能1萬-1.5萬噸,并且嚴控新增產能。事實上,2015年在鈦價的一路下跌之下,國內鈦廠無論規模如何,幾乎陷入全面虧損。正因為如 此,2015年可以稱之為國內鈦廠關停年,多家鈦廠在下半年被關停,因此此前規劃的淘汰9000噸鈦合金產能已經基本完成。
對于“去產能加碼”這個問題,各界基本是持肯定的態度,因為我國
鈦材行業已經面臨嚴重過剩,海綿鈦產能利用率不足70%,遠低于79-83%的合理 利用率,行業正在經歷大洗牌過程,來自政府層面的決定也是在加速這種洗牌的過程。“去產能加碼”反應了我國對去產能的目標和決心,并且本次會議雖然設置了1-1.5萬的區間目標,但并沒有設定具體實施周期,說明接下來會有各地對于總體壓減鈦合金產能目標的具體分解和實 施辦法出臺,并最終形成一個合理的目標任務和實施方案。
“去產能”整體肯定是利好,既會讓一些落后產能被淘汰,同時也會有部分鈦貿商被淘汰,因為在產能下降的過程中,鈦材的消費量同樣在下降,中間的鈦貿商自然會因此而減少,這也會促進鈦貿商向優質方向發展,對于真正立志于做鈦貿的企業來說,是喜聞樂見的。此次“去產能”的執行力度會很強,因為此前關停的大都是一些民營企業,這些民營企業在市場調節作用下,自發地關停,但一些老舊國企淘汰力度尚不足,在“去產能”整體目標的促進下,執行力度肯定會有所增加。
不管如何,“去產能”肯定是當前的各方共識,上至政府層面,下至生產企業、經銷企業,都或主動或被動地在這方面努力。專家丁根表 示,現在是去過剩產能最好的時間窗口,在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即強調推進供給側改革,并表示要下大力氣清理處置“僵尸企業”。因此,去產能是完全符合國內
鈦合金市場實際,是合情合理的,兼顧供需兩端的利益,可以使我國鈦合金市場更好、更快地走上健康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