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盛夏,而中國的
鈦材市場卻正處在極度嚴寒之中,舉步維艱。今年一季度,我國鈦材行業實現利潤5億元,鈦材行業進入了微利時代。高產能與弱需求、高成本與低鈦價,這些矛盾困擾著鈦材行業的發展。那么,企業怎樣在逆境求生存、謀發展?中國的鈦材行業如何走出“寒冬”?
鈦材業曾是暴利行業,但近年,行業發展遭遇了寒冬。今年第一季度,國內重點大中型鈦材企業全面進入微利,這是鈦材行業進入新世紀以來最艱難的一年,在全行業需求不足的大環境下,鈦材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F在的鈦材價格太低了,原料價格太高了。就是
鈦價沒有達到預算的水平,原料價格升高了。這個剪刀差給我們和年初的預算相比,原料價格和鈦價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很大。在鈦材行業整體利潤很低甚至沒有利潤的今天,改進銷售方式,減少中間環節,直接服務用戶已經成為整個鈦材行業共同認可的發展方向。鈦材企業你要和用戶短接上,短接上你這理念也得改。你由生產商變成服務商,直接服務,做你那個用戶的貼身保姆,給你服務好,往這個上面轉。
今年以來導致鈦材市場持續比較低迷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供應大于需求,比如像化工行業的話今年1—5月份增速也就才3%左右,那像航天用鈦最大的一個分支,他們今年1—5月份的增速還不到20%,所以導致這個需求特別的弱。同時產能還是在持續的增加。據統計,2015年我國粗鈦消費量預計為2至2.5萬噸,而2015年的鈦產量將達到5萬噸。但是,今年我國
鈦材產能將達到5.2至5.5萬噸,產能利用率只有不到50%,與國際認可的85%的合理產能利用率相差了35個百分點。
近期,中央和地方相繼出臺利好
鈦材行業的“穩增長”措施,內容涉及重點基建項目投資啟動、稅收減免等。同時,央行近日分別下調金融機構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鈦材行業將從中直接受益,進一步降低行業融資成本,增加有效需求,使行業整體盡快度過寒冬。目前,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國內鈦材產能過剩的現象依然存在。鈦材行業要徹底走出困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固然,行業發展有周期、經濟環境有優劣。行業處于低谷時,投資拉動、政策支持,依靠這些外力相助,都無可厚非。但最根本的,還要靠行業自身提高競爭力和抗風險的能力。畢竟,逆水行舟,不進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