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材行業被視為全球經濟健康狀況晴雨表,而中國鈦合金產量占到了全球產量近半,向來以“全球第一鈦合金大國”自居。然而,2015年似乎為這個鈦合金大國注入了新的含義,鈦材行業已成為中國產能過剩領域之一,“十三五”也將從鈦材行業開始試水。
近兩年來,內憂外患中,鈦材行業形勢急轉直下。隨著航天、機械、汽車、造船和家電等下游行業的逐漸低迷,內需下降,鈦材行業供大于求、產能過剩的狀況愈加嚴重。外需方面,根據世界鈦合金協會的數據,2015年全球
鈦合金產量下降了2.8%,行業整體 環境已是不佳;此外,東南亞新興市場作為鈦材需求的主要驅動力以及中國鈦材出口高增長的重要維持者,去年包括越南、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家都對我國鈦材發起的貿易爭端更是令鈦材行業雪上加霜。此外,去年初部分鈦材品種出口退稅的取消,又讓一批“裸泳者”暴露了出來。
為了更好的化解過剩產能、應對危機,《意見》應運而生?!兑庖姟分赋?,鈦材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要著眼于推動鈦材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要嚴禁新增產能,對違法違規建設的,要嚴肅問責。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等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達不到標準的鈦合金產能要依法依規退 出。另一方面,完善激勵政策,鼓勵企業通過主動壓減、兼并重組、轉型轉產等途徑,退出部分鈦合金產能。再有,要嚴格執法監管,強化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特別明確了加強獎補支持、完善稅收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做好職工安置、盤活土地資源等一系列支持
鈦材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政策措施。在組織實施上,意見強調,各有關省級人民政府、國務院國資委分別對本地區、有關中央企業化解鈦過剩產能工作負總責。相關部門和各有關地區要建立化解鈦合金過剩產能和脫困升級工作協調機制,統籌推進各項工作。要加強對化解過剩產能工作全過程的監督檢 查;及時將化解過剩產能任務年度完成情況向社會公示;對未完成任務的地方和企業要予以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