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產能過剩的影響,
鈦合金行業正在經歷一場業績寒冬,而上市鈦企也未能在這場寒冬中幸免,截至去年三季度末,10家上市鈦企中有6家鈦合金企業虧損,占比超過上市鈦企的60%。而在這些虧損的企業中,最為突出的特點是虧損金額大。以去年三季報為例,西北院虧損金額最小,但也達到了約7286.8萬元。除此之外,剩余的5家鈦合金企業虧損金額均超過1.7億元。
雖然以寶鈦為代表的部分鈦企在行業寒冬中實現了盈利,但其業績下滑也十分明顯。諸如寶鈦截至去年三季度末,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122億元和 2.5億元,分別同比下滑了約14.9%和55.01%。在分析認為,
鈦合金行業的業績寒冬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產能過剩。據分析師介紹,目前我國鈦合金行業需求已經飽和,達到峰值,而市場對鈦合金需求在下滑,但是鈦合金行業的產能還在慣性上漲。諸如我國每年鈦合金產能大約在12萬噸,而國內的需求在7萬噸,出口需求約1萬噸,合計僅約8萬噸,供需明顯不平衡。
“寶鈦產品技術含量較高,市場占有率也較高,導致其產品的議價能力較好,同時競爭對手也較少。”對于寶鈦等少數企業能夠逆市盈利的原因,分析師如是說。分析師同時表示,還有一些鈦合金企業是因為資產負債率較低,加上成本控制得當,因而在行業寒冬中能夠維持盈利,但業績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值得注意的是,分析師認為,鈦合金行業的寒冬并不是短期能夠解決的問題。而光大證券也在近期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鈦合金行業自2015年下半年步入史上最困難時期,
鈦價屢創歷史新低、虧損屢創歷史新高逼近折舊,從中長期的角度來看,鈦合金行業進入了長期冰凍期。雖然管理層目前提出的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可能會對鈦合金行業形成長期整體利好,但短期而言走出行業寒冬的概率并不大。“去產能、去庫存的過程中, 難免會淘汰許多落后裝備,同時部分安置員工的再轉崗都可能對社會、企業造成一定的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