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
鈦合金業產能過剩嚴重,產能利用率低下,惡性競爭加劇,鈦材價格持續下行,鈦合金企業效益大幅下降,減產停產企業持續增多,企業風險在加速集聚。產能過剩對于鈦合金行業的健康發展產生持續的阻力,去產能和供給側改革成為鈦合金行業主基調。隨著經濟結構轉型調整,鈦合金行業市場需求下降,2015年海綿鈦產量呈現1981年以來首次負增長。據鈦合金云商平臺監測顯示,2015年中國海綿鈦產量8萬噸,同比下降2.3%。意味著鈦合金生產消費已過峰值,隨著整體經濟增速下滑進入了弧頂下行區。
產能過剩直接后果是企業虧損加劇,
鈦合金行業盈利大幅下降。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 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在供給側改革推動下,隨著退出方式、專項配套資金、債務處理、人員處置相關配套政策逐步落地,鈦合金行業過剩產能有望加速‘出 清’,供給側改革將是鈦合金行業2016年最重要的投資主題之一。以更加嚴格的安全、環保、質量、能耗等標準,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限期退出,引導企業通過兼并重組、轉型轉產、搬遷改造等主動退出產能。在企業兼并重組、轉型升級的有效實施下,鈦合金行業景氣度有望回升。
鈦企兼并重組,一方面可提高
鈦企的產業集中度,提高產業鏈上的議價能力,或通過實現規模經濟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取長補短可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經營效率。力航鈦業表示,鈦合金上市企業積極探索轉型升級之路,或打造“鈦合金+節能環保”雙輪驅動力,或發展電商平臺,提高生產技術以及生產智能化,未來行業復蘇之下轉型公司業績有望逐步改善。在去產能的過程中,需要相關部門共同發力,在財政稅收、環保、企業運營等方面實施‘組合拳’,鈦合金行業才能實現壓減產能的新突破。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按規定對地方化解過剩產能中的人員分流安置給予獎補。支持金融機構做好呆賬核銷和抵債資產處置,完善不良資產批量轉讓政策。支持保險資金等社會資本參與企業并購重組,發展相關產權交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