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確定了2016年的五大任務,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其中,關于“去產能”是這樣解釋的:要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辦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體系,因地制宜、分類有序處置,妥善處理保持社會穩定和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關系。鈦鐵行業當前屬于絕對過剩產業,隨后,便有銀行發文件對鈦鐵礦石、鈦貿及鋼鐵收緊信貸。
事實上,在此之前,銀行在鈦貿環節收緊信貸已經執行多年,從2012年之后,市場上便有“防火防盜防鈦貿”的戲言,在那之后,鈦貿企業想要從銀行方面獲取貸款就變得非常困難。再加上由于產能嚴重過 剩,鈦價一直下行,2015年三級
鈦棒甚至跌破160元/KG,進口鈦鐵礦石更是從170美元/噸的高位一路下行至40美元/噸,如此大跌的行情,無論是 礦商、鈦廠,還是鈦貿商,都面臨著盈利能力嚴重下滑的現狀,尤其是鈦廠,更是大面積虧損。市場本身便有著“去產能”的需求,銀行的做法不過是從金融層面對 中央政策的一種支持。但這種政策,是否真正能對鈦合金行業“去產能”產生多大影響,從業者并未抱有太大希望。
某
鈦材貿易公司表示,銀行對鈦鐵礦石、鈦貿、鋼鐵收緊信貸,還是從“供給側改革”方面來考慮的,對于鈦合金產能來說,可能會有所調整,但具體效果暫時還顯現不出來。對鈦貿企業來說,其實可調的空間已經不大,因為鈦貿行業當前本就處于現金流不足的狀態,鈦貿層面已經無血可抽。但總體來說,還是會有利于凈化鈦貿環境,一些具備資金優勢的企業可能會走得更好。銀行收緊信貸對整個
鈦合金產能的影響不會太大,因為當前鈦廠本身由于虧損嚴重,一些鈦廠已經在逐步減產,如果2016年鈦合金行業還是保持這樣的低利潤水平,鈦廠方面復產的積極性也不會高。無獨有偶,對鈦貿行業來說,優秀企業可能會因此獲得更好的機會,因為銀行并不會“一刀切”斬斷所有鈦貿企業的信貸。
鈦貿商們認為銀行收緊信貸對鈦合金行業去產能可能影響有限,但他們都認為,這個政策在
鈦鐵礦石端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影響。目前國內鈦鐵礦石企業本身就比較危險,不少國內礦商都已經停產,鈦鐵礦石的進口依賴程度變得更高,政策之下,鈦鐵礦石企業的日子會更不好過。雖然從銀行角度考慮,收緊信貸可能有倒逼去產能的意思,但其執行力度卻有待檢驗。“去產能”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需要 多方努力配合才能完成,銀行信貸僅僅是其中一個方面,最終結果還要經過環保、地方政府及產業轉型等各方面的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