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召開會議明確化解
鈦合金鋼鐵行業過剩產能目標,鈦合金行業將再壓減海綿鈦產能1萬噸至1.5萬噸;較大幅度壓縮鋼鐵產能,原則上停止審批新建煤礦、新增產能的技改和產能核增項目。所以,上述政策將首先在鈦合金和鋼鐵兩個行業展開,隨后將延伸至其他產能過剩行業。
作為推進供給側 改革的重要舉措,化解產能過剩無疑是本輪改革成敗的關鍵,但不容忽視的是,產能過剩問題已經提及多年,政府也頻頻下文,但是因為缺乏有效的退出通道,政府 光下硬指標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產能過剩情況反而愈演愈烈。以水泥行業為例,近十年來,國家先后出臺數十個相關文件淘汰水泥落后產能,然而水泥的產能卻 一路走高,目前全國水泥產能利用率不到70%,東北地區更是不足50%,產能嚴重過剩。但中國水泥協會的數據顯示,2014年3個省區依然有新建的水泥項 目上馬。
產能嚴重過剩也是鈦合金行業當前最主要的問題。2014年,海綿鈦產量8.23萬噸,產能卻達到12萬噸,遠遠超過需求。正是由于產能嚴重過剩,市場競爭異常激烈,今年以來
鈦材價格長期跌破成本線,導致鈦廠虧損嚴重。我的鈦合金網咨詢總監徐向春表示,盡管國家三令五申,嚴控新增產能,并要求在2017年前壓縮0.7萬噸海綿
鈦產能,但是去產能進展緩慢。為推進化解產能過剩,國家有關部門正在醞釀推出一系列政策,建立產能過剩行業退出通道,幫助企業解決產能過剩行業退出引發的人員補償包袱過重等問題,進一步推動市場化的產能過剩退出步伐,優化產業結構和產能升級。
目前比較大的難題是,大量“未批先建”項目如何治理,應采取什么路徑和方法遏制產能過剩;另一方面,很多企業在新建產能的同時,對于舊產能淘汰過慢,導致新舊產能疊加,從而加劇過剩。 “這些過剩行業都集中在基礎制造業,除涉及大量投資,還增加了地方就業,解決起來面臨人員安置、地方負債等問題。國家鼓勵企業自主的市場化退出,通過政策助力解決企業退出可能出現的難題,為化解產能過剩提 供可操作的退出通道,為下一步改革掃平障礙。下一步圍繞著產能過剩行業的兼并重組將提速,過剩產能退出 的過程一定很艱苦,但隨著供給側改革的繼續推進,真正具備競爭力的大批優質企業將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