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綿鈦發展階段的1964年至1971年時代,1963年起頭與日本、英國的廠商談判引進鈦的熔煉、
鈦板、鈦管加工設置裝備擺設和物理化學檢測及研究裝備。1964年提出設置裝備后,選擇將有色金屬研究院所訂購的全套儀器裝備加上該院原有的合金加工、物理機械機能檢測設置裝備擺設連同科技人員、熟練工人全數調往寶雞。在建廠歷程中又從德國引進了3150噸全自動擠壓機。我國第一個稀有金屬材料專業廠,那時建廠的特點是三團結:把具有手藝實力強的、門類齊全的新質料研究所;擁有真空鑄錠、熱冷鈦板材、鈦管材、鈦棒材、鈦線材和鍛造的生產廠;儀表裝備制造廠三者團結在一路。三團結的綜合體是有利于加速發展新材料的一種機關形式。在寶雞市形成的完整的鈦產業鏈具有極強的產業穩定性和競爭力,技術和規模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對陜西省下一步著力發展鈦產業具有重大推動意義。專家預測,未來3年至5年內,寶雞將以現有鈦產業為基礎,形成鈦合金半成品、精鑄鈦制品和
鈦設備三大產業集群。屆時,這些產業集群將給寶雞這個鈦工業基地帶來50億元的年銷售收入。目前,寶雞已形成以鈦產業為龍頭,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集群,成為我國鈦及有色金屬材料生產、研發、技術和人才交流的聚集區和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