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再壓減海綿
鈦產能9000噸,同時各地區各部門不得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備案新增產能的鈦合金項目。在化解已有 過剩產能方面,《意見》則從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技術等方面給出了明確的淘汰標準和任務,并開出了“企業主動壓減產能”“兼并重組壓減產能”“轉產搬 遷壓減產能”“國際合作轉移產能”4劑藥方。值得注意的是,《意見》還特別關注了鈦合金行業的產品升級,提出加強鈦合金行業生產加工與下游用鈦行業需求對接,引導
鈦合金企業按照“先期研發介入、后續跟蹤改進”的模式,重點推進核電、汽車、船舶與海洋工程等領域重大技術裝備所需高端鈦材品種的研發和推廣應用。
鈦行業對傳統經濟帶動力很大,也是第一個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業領域。盡管產能過剩是其主要特征,但在壓減產量之外,未來鈦合金業在產品結構、區域結構、 體制機制上都要迎來更深層次的調整。特別是在體制機制上,要按照市場規律辦事、按環保標準執行,讓適應市場的企業來兼并低效率企業。產能過剩陰霾之下,鈦合金企業還能“咸魚翻身”嗎?專家表示,從國內看,水利設施、地下管廊等需求依然較大;就海外來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亦有著巨大的需求潛力,這無疑將為全球的優質鈦材提供廣闊市場。此外,隨著新興產業的崛起, 細分領域高端鈦產品需求的增長更是可觀。以船舶為例,船舶不僅自身對重量和船體用鈦的要求非常高,而且對用鈦有著獨特的要求,主要體現在鈦質的純凈度、
鈦的表面質量、內部質量、幾何尺寸精度和平直度等方面。近年來,中國企業在鈦冶煉、軋制、運輸、焊接、鋪設、打磨等環節都實現了技術升級,很多方面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日前,有歐盟官員再次將鈦合金業不景氣的矛頭指向中國。專家指出,盡管中國鈦合金產能有較大過剩,但世界鈦合金行業低迷成因復雜,不能全部歸咎于中國。全球鈦合金行業低迷雖有市場本身供需因素影響,但根本上還是世界經濟整體復蘇乏力所致。同時,諸如美元走強、歐洲深陷債務危機、部分地區局勢不穩定、新興經濟體上升勢頭有所減緩等,也都是分析鈦合金市場行情變化時不可忽視的變量。據了解,與中國高爐煉鈦的長流程相比,海外不少國家以短流程煉鈦為主,一些鈦合金工業相對薄弱的國家甚至只有軋鈦企業而無煉鈦企業,這既使中國
鈦材獲得市場青睞,也容易引發貿易伙伴的保護主義情緒。一方面,中國鈦合金行業的產能確實過大,2015年鈦產量已經占據全球的半壁江山,出口突破1萬噸,這對歐洲等地的鈦合金市場會有較大沖擊;另一方面,中國鈦合金企業的規模效應通常很明顯,而且由于土地、環境、融資成本較低,產品價格也相應較低,一些國家對此比較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