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
鈦合金行業目前最大的癥結就是控制不住產能市場持續低迷,產能嚴重過剩等尖銳問題令中國鈦合金行業這個巨人依然“流血不止”。截止7月9日,已有上市鈦企發布2012年中報業績預告,除寶鈦股份,其余鈦企不是預虧就是業績大幅下降。而面對行業困境,越來越多的鈦企正“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試圖探尋到突圍之道,實現企業利潤的自我救贖。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對此不置可否。冶金工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海民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如果中國鈦合金市場調節機制依然不能有效發揮作用,該停產的不停產,該倒閉的不倒閉,不能有效控制產能,鈦企效益就難以從根本上好轉,中國鈦合金業未來幾年形勢仍不容樂觀。
中國鈦合金行業市場調節機制有點失靈。本來有些虧損的企業或沒有邊際效益的企業,應該停產的,但因為技術、成本等原因停不了,雖然虧損卻還在大量生產;另一方面雖然需求本身沒有明顯地減少,但供給能力卻仍在增加,大量中小鈦企、民企新生了差不多一億噸的產能,所以
鈦企效益始終好不了。這也成為目前鈦合金行業內的普遍觀點。中國鈦合金行業目前最大的癥結,就是對產能控制不住。“比如說,明明知道鈦合金產能過大,但對民營鈦廠的無序發展各級政府采取非常寬容的態度,環保搞了這么久,節能也達不到,這跟地方利益有很大關系,各個地方都認為只有做大,才能夠賺錢,實際上最終的結果是自相殘殺。
現在鈦合金行業已經是一個微利企業,鈦合金企業要生存要發展必須靠其他的方向開拓更寬闊的市場。而目前來看,眾多鈦企將拯救自身利潤的主戰場放在了發展非鈦“副業”上,寄希望于“東方不亮西方亮”。在守好鈦合金主業“責任田”的同時,積極做好新興產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資本運營,其中包括進軍物流產業,發展國內外貿易和物流運輸業。“非鈦產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盲目進入其他不熟悉的領域,自己的主業都搞不好,搞其他的能搞好?我很懷疑。有些企業發展為自己服務的產業,還有延續產業鏈做深加工之類的,搞一搞也行。但總得來說,非鈦產業無法成為扭轉鈦企困局的一個主要措施。”而對于中國
鈦合金行業的救贖之路到底在何方的問題。一是整個鈦合金行業要加快提高產業集中度,避免過度競爭。“譬如華北這一個大區,有一家企業能夠占據百分之五六十的份額,這個市場控制率才不至于造成幾家企業同質化競爭”。第二,要有一個退出機制,不能再補貼虧損企業,該關門就關門。第三,國有鈦企應該痛下決心轉換經營機制,這樣經濟效益才能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