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鈦換熱換器的規劃和制造已有了很大的發展。一種常用的辦法是:內付容器用鈦作內容器,其原料厚度為5mm鈦板,以使它能支撐自重,并能在兩邊徹底焊接以保證具有較高的焊接完整性。這一容器通過充沛實驗和查看后,以兩半方式制造碳鋼或低合金鋼外殼,并按鈦容器的外徑加工鋼殼內外表,以取得合作界面。這兩半鋼殼裝配到鈦容器上,然后沿鋼容器的縱縫進行焊接,再焊上容器的端面,最終合成的是一個在鋼外殼里有-個預應力鈦殼的容器。當熱交換器管內有腐蝕介質時,適合用復合板和襯鈦管板,如今大型交換器多用厚達100mm的全體管板和相同厚的全體封頭制成。
因為鈦的運用常常與強腐蝕介質相關聯,為防止產生腐蝕,在鈦設備構造規劃中,應留意做到:
(1)防止呈現縫隙與滯流區。為實現徹底密封,防止管子和管板之間留有縫隙,宜選用脹接加密封焊接。不管是全鈦仍是復合板,許多規劃者根據焊透性的思考,而撐持選用階梯焊接,但有些人卻以為這樣會'給補焊時形成更大的困難。塔內緊固件宜選用楔形件替代螺栓銜接。法蘭密封面宜選用聚四氟乙烯膜包石棉墊。高溫高壓強腐蝕條件下,引薦選用鈦/增強聚四氟乙烯環繞墊,Ti-0.2Pd金屬墊。
(2)鈦的膨脹系數比鋼小。所以,鈦鋼復合構造的受熱設備能夠產生熱應力開裂,規劃時應設置熱抵償環節。
(3)鈦外表熱傳導系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規劃和技術參數。關于用冷水作為冷卻劑的熱交換器,可用值為425-550W/(m2℃);關于用蒸汽或熱水加熱停止液體的熱交換器,可用值為800-1450W/(m2℃)。關于用海水冷卻的凝汽器,當其管壁厚度為0.5-1.0mm、流速低于3.9m/s時,實測數據為5400-6800W/(m2℃)。
(4)在導電性介質中.盡能夠防止鈦與其他金屬觸摸.構造上可選用電位介于二行之間的第三種原料作為過渡層(如選用堆焊)或用絕緣原料阻隔。當介質為海水時,可運用在鈦管中裝入不同金屬管板并輥漲所制成的熱交換器。其前提是,管板原料與鈦是相容的。
(5)在某些高流速和流速有驟變的腐蝕介質中,鈦設備與部件簡單發生沖蝕,所以當流速超越6m/S時,應設置防沖擋板。鈦制列管換熱器中,因為轟動,鈦管與支承孔觸摸處易產生開裂,所以,應采納減震措施并可在鈦管與支承孔觸摸處嵌塞聚四氣乙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