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輪不良資產周期中,
鈦貿行業的信貸風險是較早暴露的,目前仍有不少地區的鈦貿不良貸款在快速增長。上海地區的鈦貿風險已實現平穩著陸。數據顯示,上海銀行業的鈦貿表內外授信余額從2011年末嚴重超融資的2200億元下降到2015年末的正常貸款296億元,重組回收信貸資產約1400億元。處理鈦貿風險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加強對風險的前瞻性預判,監管部門要做到動態預警。上海銀行業是最早對鈦貿風險進行風險提示和化解的,及早擠掉“泡沫”會更為主動。
2011年時,我們根據當時的
鈦材價格、流通量和庫存量等指標測算,鈦貿行業的正常授信規模在1300億元左右,但當時銀行業對鈦貿的授信最高時達2400多億,這還不算民間資金的授信,彼時鈦貿行業的超額授信問題較為嚴重,假倉單、重復抵質押等問題嚴重。其次,對鈦貿行業授信風險化解處置過程中,按照“有保有控、區別對待、緩釋風險、堅守底線”的原則,避免出現“一刀切”。上海銀行業或將在全國率先迎來不良貸款“拐點”。昨日,上海銀監局局長廖岷在銀監會銀行業例行發布會上表示,2015年上海地區銀行業關注類貸款實現雙降,不良貸款增速趨勢整體趨緩。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上海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為0.91%,較2014年末上升0.02個百分點;不良貸款余額480億元,較2014年末增加53億元。關注類貸款規模較上年末下降225.4億元,關注類貸款率下降0.63個百分點。在全國銀行業關注類貸款規模大幅上升的背景下,上海地區關注類貸款實現雙降實屬不易,其不良貸款率也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廖岷表示,上海實體經濟轉型較早,市場化、法制化和自貿區建設等政策紅利不斷釋放,這些都有利于上海銀行業防范和化解風險。上海銀監局還堅持向機構及時發出風險提示和預警;堅持推動風險管理、監管與機構業務復雜性等同步進步,先后開展跨境投融資、銀行賬戶利率風險和流動性 風險等新型風險壓力測試;堅持建立和完善各類風險防范平臺和機制,如建立銀行業動產質押平臺、推動江浙滬甬四地金融司法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