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常態下,陜西高度重視產能過剩這個阻礙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痼疾,在全國比較早地大刀闊斧地去產能。當下國家點名的
鈦合金、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產能過剩行業,我省早已妥善化解。2016年,我省去產能主要任務是加大對“低小散”塊狀行業整治提升,對落后產能堅決淘汰,嚴重過剩產能有序退出,加快化解產能過剩矛盾。
產能過剩,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陜西有100多個年產值超億元的塊狀經濟,涉及53個行業。 歷史上,它們造就了不少地方經濟的輝煌,卻也有先天不足:作坊式企業多、產業低端、技術落后,其中一些行業在陜西產能過剩。我省早在2004年提出騰籠換鳥,就是針對淘汰落后產能。對這些量大面廣的企業去產能,既要實施壯士斷腕的“外科手術”,也離不開通血化瘀的“中醫手段”。
對不符合國家、省有關產業政策,污染物排放、安全生產、能耗指標等不達標且整改無望或整改后仍 不達標的企業,陜西堅決實行關停淘汰。2015年,全省預計整治提升存在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節能降耗、產品質量等方面問題企業、“低小散”企業(作 坊)7000多家,淘汰落后產能涉及企業1500多家。在用環保、安全生產等法律手段倒逼過剩產能淘汰的同時,陜西在全國最早提出“畝產論英雄”理念,最早推行以畝產效益為導向的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用好市場之手積極穩妥去產能。去年5月,我省出臺《關于全面推行企業分類綜合評價加快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從質量效益、技術創新、綠色發展等多個維度,以單位用地稅收、單位用地產出、單位能耗產出、單位用水產出、單位排放產出為核心,建立企業分類綜合評價制度,對企業實行分類管理。
當前,我省正在抓緊編制實施《陜西省淘汰落后產能和優化產業機構“十三五”規劃》,探索開展產業結構調整負面清單目錄管理。同時,研究制定產能過剩行業“減量重組”政策,嚴格防止新增過剩產能。同時,我省積極支持傳統優勢產業中的優質企業加快“走出去”,和生產成本更低的國家、地區實行產能合作,鼓勵企業把高端研發設計環節留在陜西,同時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技術和人才引進來,在更大范圍優化資源配置。經過多年迅猛發展,國內
鈦材產能出現過剩。通過推行以畝產效益為導向的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改革,陜西不但以最少的陣痛、最小的代價積極穩妥地實現去產能,而且有力促進發展方式轉變。2013年至2015年,全省規上工業畝均用地增加值、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分別提高6%、7%以上。今年,我省將按照穩、準、實的要求,積極推進企業兼并重組,以優勢企業兼并落后企業,以先進產能消化落后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