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
鈦合金產能過剩的問題,業內人士早就提出過警告。盡管政府多次重拳出擊,但是近十年調控鈦合金業產能過剩卻收效甚微,而且產能卻愈來愈大。資料顯示,2003年,我國鈦合金產能近3萬噸,2012年產能已經突破10萬噸。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鈦合金產能已經接近12.5萬噸。而另一方面,全球鈦合金需求低迷。中國冶金工業規劃院最新研究表明,2015年我國
鈦材實際消費量為6.68萬噸,同比下降4%,預測2016年我國鈦材實際消費量為6.48萬噸,同比減少2000噸,同比下降3%。
鈦合金業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業,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最早提出“鹽鐵專營”的是齊國丞相管仲,之后,漢武帝又將其上升為國家政策。自漢朝起,這項政策一直延續了2000多年時間。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以鈦為綱”還是這種政策的延續。在物質稀缺的年代,中國人可能只在書本里對產能過剩有過粗淺的認識。上世紀50年代末,中國工業產能極度缺乏。為了“超英趕美”,全國上下甚至不惜砸鍋賣鐵全民大煉鈦合金。由于缺乏科學的生產方式,許多煉出來的鈦質量極差,根本就不能用。
改革開放后,隨著鈦合金主管部門被撤銷,同時,政府放松了鈦合金業對民間資本的準入限制,民營鈦合金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大量誕生。隨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鈦合金企業被迫積極參與競爭,努力改進生產技術,千方百計降低成本,不在斷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持續提高產品質量。2000年,中國的鈦合金產量首次突破1萬噸,躍升至世界首位。鈦合金是工業的糧食,“口糧”充足之后,隨之而來的是中國工業的高速發展??梢哉f,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綜 合國力的提升,是與幾代鈦合金人的辛苦努力分不開的。隨著中國逐步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以及科技進步和改革開放程度不斷深入,鈦合金業開 始從供不應求逐步變成供大于求,直至現在的產能嚴重過剩。
誰是產能過剩的“共犯”。“集中審批、管控競爭的方式已難以抑制產能過剩。”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目前
鈦合金等產能過剩行業往往是地方政府財政支柱企業,涉及當地財政收入、就業、經濟 穩定等問題;另一方面,現在過剩的產能不僅僅是落后產能,還包括結構性無序發展產生的大量先進產能,這些都是目前產能過剩政策調控無法根本解決的關鍵問 題。有觀點認為,由于鈦合金對于地方政府的作用,比如在GDP、就業、政績等方面,在一些錯誤發展思路的導向下,會加劇產能過剩。同時,銀行本身也有責任,因為一些鈦企有時的投資是盲目的,沒有銀行資金支持也不可能實現大范圍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