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已經成為
鈦生產大國與鈦消費大國,但對比俄羅斯等國的鈦產業成果,我國從海綿鈦到
鈦材都缺失高端產品的底氣。雖然西部超導、寶鈦股份在少數細分領域己經走在世界同行前列,但我國海綿鈦生產、鈦材加工制造工藝技術及產品品質整體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較大差距。即使在民品應用方面,我們的工藝水平、產品精致上與日本、澳大利亞也有較大的差距。
2015年4月,在武漢召開的海洋用鈦會議上,中國工程院周廉院士說,海洋用鈦有著廣闊的前景,但是,我們在海洋用鈦上缺少很多試驗數據。不同區域、不同深度的海水腐蝕程度不一樣,我們缺失實驗數據,缺失對鈦產品應用上的深度研發,這也是今年將多次召開海洋用鈦方面研討會的原因,提議希望國家成立專門的海洋用鈦研發中心。2015年5月,筆者在寶雞鈦會上聽中國科學院曹春曉院士、中國工程院干勇院士的
鈦分析報告得知,鈦產業前景光明,但中國鈦產業在高端產品研制方面與國外有較大的差距。干勇院士對筆者說,鈦產業應該建立自己的大數據平臺,拓展應用領域之間的相互融合、互通信息、共同攻關,這對提升鈦材產品的高端化將會產生積極作用。
的確,海綿鈦在還原蒸餾爐中高溫、封閉、真空生產,質量穩定相當關鍵。搞海綿鈦生產的人都知道穩定生產的重要作用。只要做到大趨勢穩定,海綿鈦產品便趨于穩定利于用戶使用。而下游用戶往往擔心質量的波動起伏,因此,不要用海綿鈦生產中的偶發性因素來判定質量“上臺階”。不管是俄羅斯、烏克蘭、日本,還是國內的個別老字號海綿鈦企業,偶爾都會出現質量波動,這是客觀存在的現象,也是海綿鈦封閉真空生產中的偶發因素。生產要做到精益求精,產品要力求精雕細琢,這是鈦企永恒的追求。但也要正確對待海綿鈦生產中的偶發因素。對突然出現一兩爐好質量的產品要分析偶發性原因。但如果季度、半年、年質量都不錯,那就值得總結,也應該“歌功頌德”。近些年,我國海綿鈦及
鈦材加工企業,因為無序進入市場種下了“無序的苦果”,未來只有在國家供給側改革、“三去一降一補”中實現優勝劣汰,在轉型中“助力優者強者,淘汰劣者弱者”,才能好好助力“鈦企自強”。
2011年北京世界鈦會寶雞分會上,俄羅斯鈦協會的發言始終在我耳邊回響:‘我們俄羅斯的鈦產品,大部分都用在航空發動機的葉片上。’這是何等的底氣與霸氣!鈦行業的同行們,努力吧,我們何時能有這樣的底氣與霸氣?俄羅斯80%的鈦合金加工材都是航空航天用,而我們只有不到15%。15%與80%,兩個百分比說明了差距的存在。中國鈦企應該努力去縮小百分比的差距,才能在未來贏得霸氣與底氣。新媒體里回旋的聲音仍在繚繞,低端同質化產品競爭太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