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個國家鈦工業規模有兩個重要指標:海綿鈦產量和
鈦材產量,其中海綿鈦產量反映原料生產能力,鈦材產量反映的是深加工能力。目前鈦工業已形成中國、美國、獨聯體、日本和歐洲五大生產和消費主體。我國鈦工業是在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需求拉動下發展起來的,大體經歷了創業、成長、崛起三個階段。
創業期:1954~1978年。中國鈦工業是在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1954年開始起步的。20世紀60~70年代,在國家的統一規劃下,先后建設了以遵義鈦廠為代表的10余家海綿鈦生產單位、以寶雞有色加工廠為代表的數家鈦材加工單位,同時也形成了以北京有色研究總院、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為代表的科研力量,成為繼美國、前蘇聯和日本之后的第四個具有完整鈦工業體系的國家。在這一時期,鈦工業從無到有,實現多方面“零的突破”,逐步創建、發展、完善,形成了較完整的研究—生產—應用鈦工業體系,為許多重點國防工程和國民經濟建設提供了急需的鈦制品。
成長期:1979~2000年。在這段時間里,中國鈦工業開拓市場求生存,苦練內功打基礎,在鈦冶煉、加工、應用技術和新合金開發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研制開發了一大批鈦合金,穩定并提高了鈦生產技術;不斷進行技術改造,擴大品種規格,提高產能,取得了長足的產業進步;進行富有開創性的鈦及其
鈦合金的應用推廣工作,開發新產品,擴大鈦應用領域;國內企業開始實行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鈦民營企業開始發展。在這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時期,鈦工業緩慢而穩定地發展,但海綿鈦曾一度嚴重滯銷,企業處境十分困難。
崛起期:2001年至今。崛起期又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1~2008年這8年時間,是中國邁向世界鈦工業大國的騰飛期。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深化改革開放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大背景下,社會資本大量自發進入鈦產業,老骨干鈦企業積極擴產改造,新興鈦企業大量涌現,鈦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產業布局發生重大改變;鈦生產和消費量持續快速增長,鈦產業投入大幅增長,鈦工業水平更顯著提高,科技攻關成效顯著,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科研與生產均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鈦產量連年大幅攀升,累創歷史新高。8年內,中國成為同期世界上
鈦產量增長最快的國家。第二階段是2009年至今,中國鈦工業在擴產—洗牌—擴產—洗牌中發展,市場劇烈波動。但總體來說,我國鈦儲量居世界第一,目前中國鈦產業仍面臨著發展條件和機遇。尤其是近兩三年來,我國鈦工業發展已經從量的增長轉型到質的跟進。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有代表建議,應加快組建國家鈦產業技術研究院、引領結構材料革命。鈦的大規模運用將有力助推中國制造業全面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