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國國資委系統監管企業效益同比下降6.2%,央企利潤大幅下滑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全年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2%,上繳國家財政收入同比增長4.6%,106家央企99家實現盈利。盡管面臨同樣的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但是2015年前11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私營企業實現利潤增長了5.2%,但國有企業卻下降22%。在此次央企負責人會議上,國資委主任張毅也坦言,國企改革與發展將進入“陣痛之年”。
這種“陣痛”首先來源于金屬、煤炭、石油、石化等行業中大量“僵尸企業”的存在,并且這類企業又主要扎堆于國有企業,因此,對于國資委來說,清理僵尸企業的任務較重。在A股市場,244家央企及其控股上市公司中虧損公司達到67家,占比27%。中石化控股的石化油服成為“虧損王”,2015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虧損20.6億元。而且寶
鈦等上市國企也是虧損“重災區”。資源性行業和重工業中的“僵尸企業”是導致國有企業利潤下滑的主要“出血點”。張毅介紹,如果扣除石油石化企業,中央企業利潤實際上是增長了7.5%。因此,在他看來,處置“僵尸企業”已經是繞不過的坎,是必須做的手術,要用今天的“小震”化解未來的“大震”。值得注意的是,國資委首次為清理“僵尸企業”劃定了時間表。張毅表示,國資委正在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主體任務,到2020年前全面完成各項工作。對于下一步工作方式,張毅要求,央企集團公司是處置“僵尸企業”的責任主體,國資委將對重點企業實行掛牌督導,并把“僵尸企業”處置工作納入監事會重點監督檢查范圍。李錦認為,國企改革主要是體制層面的改革,而在供給側清理“僵尸企業”是結構層面的改革,目前已由單純的體制改革向產權體制與產業結構“二重奏”改革轉變。
對于清理“僵尸企業”,此前多位官員表示,要多重組少破產,要妥善安置職工,減少對社會的沖擊,降低經濟社會風險。推動國企兼并重組,也是本次央企負責人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張毅強調,加大集團層面的兼并重組,推動強強聯合;推動專業化重組,以行業龍頭企業為依托,通過股權合作、資產置換、無償劃轉等方式,進一步強化同質化業務整合和細分行業整合。國資委突出三種重組模式,即橫向的產業重組、縱向的鏈條重組和以龍頭企業為中心的重組。在李錦看來,去年國資委發起6對12家央企的重組,實際上就是按這三種模式進行的,但是三種模式的歸納是第一次出現在國資委文件中。提升發展國企質量和效益,積極處置“僵尸企業”,深化國企國資改革和推進國資委自身改革,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進國際化經營,強化監管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以及加強國有企業黨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