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合金對于一個國家的國防來說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所有的飛機中,鈦合金在航空材料中至關重要。曹春曉就是中國航空工業鈦合金研究和應用的創始人之一,五十多年來,曹春曉從未疏離過自己的“陣地”。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的工齡幾乎可以用‘鈦齡’來度量。”
結束中國無鈦合金史
1956年,曹春曉剛剛從上海交通大學金屬壓力加工專業本科畢業,就被分到今天的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當時研究院的前身——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六研究所剛剛成立。那個時候,從美國剛剛回國的青年科學家顏鳴皋,深感鈦合金材料的重要性,于是領著一批年輕人,成立了中國第一個鈦合金實驗室,立志要盡快搞出中國人自己的鈦合金。作為顏鳴皋的學生和助手,曹春曉參與了實驗室的籌建工作。
曹春曉說,“當時我們研究鈦合金幾乎是一窮二白,沒有相關材料,也沒有相應設備,而我本人也對鈦合金一無所知。在顏鳴皋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邊學習相關理論,邊逐漸在摸索中進行研究。在經歷過連續幾個月的失敗后,我們終于熔煉出了一個3公斤重、銀光閃閃的鈦合金鑄錠,中國從此有了自己的鈦合金!”
開啟航空發動機用鈦史
由于工作出色,很快,曹春曉就成為鈦合金實驗室的主要技術骨干。1965年,剛剛30歲出頭的曹春曉肩負重任,出任TC4鈦合金課題負責人。當時,TC4鈦合金是世界上技術最為成熟的鈦合金材料,有關領導希望中國的鈦合金研發能夠以此為突破口,迅速拓展到航空工業的實際應用。在曹春曉課題組的努力下,TC4鈦合金研發、應用中的重重難關被逐一打破,圓滿完成任務。
1965年冬,在四川成都航空發動機廠,曹春曉課題組研制出的TC4鈦合金葉片已裝在航空發動機上準備試車。但是有一位廠領導仍對這種新型產品的可靠性十分擔心,打算將它拆下來。因為一旦試車失敗,破碎的鈦合金葉片會把后面的一系列葉片及其他零部件打壞,近百萬元的發動機將會毀于一旦。但是胸有成竹的曹春曉并沒有退卻,他找到廠領導反復做工作,最后,領導被說服了。試車開始,一分鐘、一小時、一天過去了……發動機始終運轉正常,各項測試數據完全符合設計要求,我國由此揭開了航空發動機用鈦史上的第一頁。此后,曹春曉等人又繼續努力,將TC4鈦合金葉片的應用擴展到五六種機型中,大大推動了我國空軍裝備現代化的步伐。
攻破高溫鈦合金TC11難關
上個世紀80年代初,國家將研發高溫鈦合金TC11列入“六五”科技攻關項目。TC11鈦合金是一種重要的航空和宇航材料,具有屈服強度高、疲勞強度大等特點,可在500℃以下的環境中長期使用。當時,中國正在制造的兩種新型殲擊機必須要用到它。但考慮到時間緊、研發難度較大,當時國家計委已經批準用500萬美元進口這種鈦件。
曹春曉想,外國人能干的事情,咱們中國人也能干!于是,他率領課題組開始進行研究。經過3年的反復實驗和論證,他創造性地提出高低溫交替鍛造工藝,這種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的新工藝,使TC11鈦合金材料和模盤鍛件的組織性能直接追平國外同類產品,并在一些關鍵指標上有所超越。由于及時研制成功,進口計劃停止執行,曹春曉等人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資金。1987年,曹春曉因在TC11鈦合金項目研究中的巨大貢獻,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01年,歷經了近半個世紀的研究生涯后,曹春曉又被授予了我國航空領域的最高獎項——航空報國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