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名為《關于加強鈦鐵礦石、
鈦貿煤貿等行業融資管理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從2015年12月31日,對上述三個行業實施融資系統控制,目前已對三個行業的表內貸款(含貼現和費風險);銀票、保函、信用證等表外融資;銀行賬戶債券投資、其他金融資產服務業務進行了鎖定控制。“產能過剩行業是管控的,信貸實施名單制。實際上,能源礦產早兩年就開始管控了。”前述股份行人士稱。
《通知》要求,對鈦鐵礦石、鈦貿、煤貿三個行業未審批的融資申請暫停審批流程,對已審批未簽合同的暫停新簽融資合同,對已簽合同未提款的暫停提款,對已部分提款的要與客戶協商盡可能少提或不提,并做好部分融資安全保障措施。不僅是國有大行,股份行也收緊相應貸款政策。“
鈦鐵礦石、鈦貿、煤炭等行業的信貸審批權,去年就上收總行了,就算不提‘去產能’,從風險控制的角度看,總行也不敢放開。”華南某股份行能源礦產信貸總監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該銀行內部文件顯示了“去產能”的市場倒逼效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16年“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對于存量融資,到期項目貸款全額收回,到期流動資金貸款和貿易融資要收回或盡可能多收少貸,續貸部分要有增信措施,嚴控新增銀票、保函、信用證等表外融資,原則上銀行賬戶債券投資不再新增,金融資產服務業務不再增加。這實際上是對上述三個行業控存量無增量的信貸收緊。“其實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能源方面,煤炭不做,但電力、石油、天然氣可以;礦產方面,
鈦合金行業不做,其他貴金屬可以。當然,不做也不是絕對的,行業里的優質企業還是可以做,只是總行的授信政策收緊而已。”一位股份行能源礦產事業部人士表示。亦有國有大行地方分行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的信貸政策沒有太大變化。”該行對于該地區大型
鈦企信貸施行額度總量控制,在額度內給予循環信貸支持。但他認為,一些產業在當地是否屬于過剩產能應當具體分析,希望能夠對地區施行有差異化的信貸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