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應用初期
上世紀50年代初,首先由英國和美國,把醫用鈦制造成接骨板、螺釘、髓內釘和髖關節。由于接骨板在手術中需要塑形,以便貼敷斷骨的生理解剖形狀,因此直到現在,醫用鈦經過特殊加工后仍被用于制造接骨板及配套螺釘,如全系列AO鋼板及螺釘,這是高強度鈦合金所不能替代的。經臨床發現,使用醫用純鈦制造髓內釘及髖關節強度、剛度明顯不足。因此為了避免體內植入物的斷裂失效,提高植入物的強度,在英、美、俄、日等國,出現了采用高強度GR5(TC4)鈦合金替代純鈦材料。
2.發展階段
TC4鈦合金也在不斷發展,逐漸出現了具有高斷裂韌性、低裂紋擴展速率、 低間隙元素型Ti-6A1-4VELI高損傷容限鈦合金,直到目前占80%以上鈦合金植入物產品仍在使用這種合金。
雖然Ti-6A1-4V合金具有優異的性能,但由于V元素可引起惡性組織反應,可能會對人體產生毒副作用,因而促使材料學家研究新的不含V的鈦合金材料。自上世紀80年代,德國和瑞士的生物材料學家先后研制出Ti-5A1-2.5Fe和Ti-6A1-7Nb合金。這2 種鈦合金中,Ti-6A1-7Nb鈦合金可用于制造非擴髓帶鎖髓內釘系統(包括脛骨、肱骨、股骨)及用于治療股骨頸骨骨折的中空螺釘等,它臨床應用更為成功。
3.提高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采,在鈦合金植入物材料方面,不斷有關于鋁對人體存在潛在危害的報告,認為鋁會引起骨質疏松和精神紊亂等病癥,所以生物材料學家開始探索與研究不含V、A1的新型生物用鈦合金。 其中研制成功并已被臨床允許采用的合金有Ti-13Nb-13Zr鈦合金、12Mo-6Zr-2Fe鈦合金。
4.創新階段
近年來,在醫用鈦合金方面有很多創新成果。其中最為應用最廣的是記憶合金和多孔鈦合金材料:
80年代初期,Ni-Ti 狀記憶合金成功田干骨科臨床,引起骨科專家和臨床醫生的關注,并稱之為“神奇金屬”。這種功能材料具有奇特的形狀記憶效應、超彈性、耐疲勞、耐磨損、耐腐蝕、生物相容性好。
多孔Ni-Ti(PNT)合金生物活性材料制造頸、腰椎間融合器(Cage)。 這種材料具有65%左右的空隙率,平均微孔尺寸215μm-230μm,具有生物活性,促進新生骨通過微孔與支架快速生長,內部相互連接多方向的微孔產生毛細管滲透作用,促使血液、基本營養和骨髓進入椎體間融合器。這種金屬植入材料彈性模量與松質骨接近,從而避免了應力遮擋效應,促進骨重建并對骨細胞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支持,骨生長細胞和營養滲透到相互連接的微孔加速了骨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