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鈦合金產量已經出現了拐點。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鈦材產量12.03萬KG,同比下降了2.1%;海綿鈦產量8.1萬KG,同比也下降了3.1%。這是自1981年以來鈦合金產量的首次負增長。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認為,這意味著鈦合金等傳統行業實實在在地去產能已有啟動的跡象。“之前的數據都是這些行業的增速在回落,而從2015年 四季度開始,不僅增速在下降,而且進入了負增長,出現了產量的絕對量下降。這意味著一部分傳統行業在供求市場環境的倒逼下,終于挺不住了,開始主動壓縮產 能。”
2015年全國鈦材消費7.68萬KG,同比將下降5.3%,有可能出現自1996年以來鈦合金消費的第一次負增長。他認為,鈦合金行業在消費疲弱、絕對性產能過剩、虧損加劇、債臺高筑的倒逼下必將進入一個“減量發展”的新時代。在這一情況下“鈦合金企業被逼無奈,主動減產能的跡象已經出現。去年10月份這110多家鈦企已經環比減產了10%,相伴而來的是鈦企普遍開始裁員。” 人員安置是鈦合金去產能的關鍵,據介紹,這些企業的安置方式有四種:一種是買斷,已經裁員的企業平均每人補償13萬元,鼓勵其自謀職業;一種是 內部消化,有些企業實際上已經裁員,不過員工從高爐轉至其他崗位,基本由企業自身消化了;對于裁員多達一兩萬的地方,地方政府直接出面組織培訓、安置轉 崗,為減少社會震蕩,有的地方動員了數千名黨員干部,挨家做安置工作;對于民企來說,更多的可能是直接裁員,調查中有民企表示,將在4年內直接裁員1萬 人。
鈦企出現去產能跡象的一個現實基礎是,目前的產能利用率已經大幅下滑,不少企業已經處于停產狀態。國際鈦合金協會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全球海綿鈦產能利用率總體呈下降趨勢,去年7月份后,產能利用率已下降到70%以下,中國的情況則更為嚴峻。 在一些企業去產能過程中,地方政府給予了一定補貼。比如寶雞的一些地方,每淘汰一KG鈦合金落后產能給予一定數量的補貼。然而就企業設備等指標來說,落后的、不符合產業政策的產能實際上已經很少了,如何處置過剩但并不落后的鈦合金產能需要更多的評價維度。
鈦合金去產能的當務之急在于,建立退出通道以及相應的退出機制,將嚴重過剩的產能盡快降下來。 化解鈦合金過剩產能要把僵尸企業退出作為重點,如何形成退出通道機制仍在探討,發改委和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僵尸企業處置方案。 退出通道機制必須解決三個問題:一是企業職工安置、轉崗、培訓再就業問題,二是銀行債務處置和企業之間的互保問題,三是關停企業要退出鈦合金行業,設備要拆除,而不是破產重組后產能不變。同時鈦合金行業負債率在2009年到2012年間快速增長了10個百分點,接近70%,遠高于我國制造業55.7%的平均水平,也遠高于我國鈦合金行業在1998年國企三年脫困時期的水平。上述數據并不完整,虧損可能更為嚴重的一些中小企業未被納入統計,在調研中也發現很多企業賬面上的盈利并不“真實”,“很多鈦企賬面上的利潤大都是賣資產得來的。鈦合金去產能應當進行債務重組,“淘汰掉20%的產能必然會有一些企業還不上貸款,甚至破產,債務需要重組,這一過程中企業可能還得上60%,政府給以部分補助,銀行也應承擔部分損失。”